容縣縣底鎮:一塊紅色的土地
縣底鎮革命老區紀念館,當年革命先烈工作的舊址。(資料圖片)
那是一個艷陽高照的下午,我們支部全體黨員來到容縣縣底鎮冠堂村。車在村口停下,我們一群人從車上魚貫而下。清脆的鳥叫聲,仿如特別的號角聲,指引著我們重走紅色圣地,緬懷革命烈士。天空很藍,陽光很烈,就像先烈們的精神一樣熾熱。
沿著一個小土坡拾級而上,我們來到土坡半山腰處,看見一座兩米左右的碑,碑上寫著:“陳孟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旁邊還有說明:“陳孟武,容縣縣底冠堂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時年十七歲”!抖Y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十七歲,未及冠之人,正是學藝的年紀。陳孟武如果生活在今天,他應該是一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奮讀書的高中生。然而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已經是一名勇敢有為的共青團員,是廣西革命青年社容縣分社領導人之一,為容縣推廣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做了不少的宣傳工作;1927年8月,他到平南勞五區參加革命活動,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負責籌集武器從縣底運往新隆。為了革命的勝利,在壯烈的平南新隆反“圍剿”保衛戰中,他和戰友堅守據點三天,直至彈盡糧絕,頑強拼搏的戰士終因寡不敵眾先后犧牲或被捕。突圍失敗的陳孟武被當地劣紳指認,敵人營長馬翼漢指使部下“就地解決”了這個他們最為仇視的革命青年。生命如歌,青春無悔!看著眼前這座小小的碑上刻著無上高大的名字,婆娑樹影中,我好像看到了陳孟武,他就是那一株株高聳的松柏,瘦削的樹身,卻挺拔蒼翠,永不褪色,永不退縮。
離烈士墓碑越來越近,我們的心情也變得更為沉重。坡頂的風停了,朵朵紫荊花低垂著腦袋,蟬鳴聲不再清越,垂柳一改婀娜多姿的風情,端莊地斂著身子……我們佇立在烈士墓碑前,望著那幾個雄渾有力的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們列隊默哀,莊重地向烈士們三鞠躬,舉起右手握拳敬禮,在神圣的烈士墓碑下重溫入黨誓詞,再次許下我們一生的誓言,以他們為榜樣、為信仰。隨后我們為烈士獻上鮮花,沿著墓碑走了一圈,看著碑座上雕刻的革命戰斗情景,敬仰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正是他們用年輕的生命為我們換來了如今的自由幸福生活,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革命先烈們用青春為祖國付出,冒著生命危險來推動中國一步步走完艱難的路程。我們走進革命老區紀念館,一幅幅記載了革命先輩們平生事跡的展片就映入眼簾。進門右邊一副寬三十厘米、長一米紅色底的展片記載著縣底革命老區八烈士事跡:林培斌,桂東南農民運動領導人,1926年創建中共容縣支部,時任支部書記,犧牲時28歲;寧培瑛,中共廣西地委委員,到冠堂指導幫助建立了中共容縣臨時委員會,勞五暴動領導人,犧牲時28歲;潘異凡,中共容縣臨時委員會書記,犧牲時28歲;陳孟武,中國共產黨黨員,勞五暴動骨干,犧牲時17歲;李亞雄,農民自衛軍,犧牲時23歲;李亞堂,農民自衛軍,犧牲時21歲;李亞豪,農民自衛軍,犧牲時20歲;陳敏球,招中區農民協會會長,犧牲時28歲……這些象征著青春與希望的年齡數字,讓人看著都心疼,都是青壯年啊,正是奮發有為、冉冉上升、實現抱負的時候,年輕稚嫩的臉孔卻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當我強忍心痛,一字不漏地讀下來的時候,再也忍不住拿紙巾按住眼角,站到一旁平靜情緒。館外陽光透過云朵照了下來,映照在窗外的百年玉蘭樹上,玉蘭花香輕輕地述說著烈士們的事跡,和風悲鳴,愈能感知他們離家別子,拜別父母,義無反顧奔赴革命前線的悲壯。青山埋忠骨,熱血鑄軍魂。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啊,值得我們為他們流淚,向他們致敬。革命先烈為祖國犧牲,人雖死,但魂不滅。我拿起筆,一劃一筆,鄭重在留言本上寫下:革命愿為先行者,長征自有后來人。
紀念館設在起明陳公祠里,起明陳公祠是一座磚木結構兩進磚瓦房,是招中區農民中學、農民協會、中共容縣臨時委員會舊址所在地,坐落在烈士墓碑山坡底下。在這個不足一千平方米的祠堂里,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干。當時,廣西農協會會長陳敏球和執委陳德疇等擔任教員,廣西農運講習所所長陳協五擔任社會發展史和英語等課程的教學。農民中學沒有課本,教師們就結合實際,自編教材,通俗易懂,深受學生喜愛。時任蒼梧道辦事處主任的林培斌和省其他農運特派員到這里檢查、指導農運工作的時候,也經常給學生講課,進行革命教育,收到良好效果。陳協五積極投身于革命的精神,深刻影響了自己的兒女。他的長子陳孟武就是在這里,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啟迪和熏陶,逐漸走上革命道路,并為革命犧牲。后來,陳協五二女陳新吾也為革命犧牲。三女陳桓喬是容縣最早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女性,她在參加革命工作期間,幾次被敵人抓捕入獄,在監獄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始終寧死不屈,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新中國成立后,陳桓喬在南京大學任職,埋頭做史料工作,寫回憶文章。1981年春,黨中央給予了陳桓喬高度褒揚,并讓她享受廳級待遇。
在縣底鎮這塊紅色土地上,除了陳協五家滿門英烈之外,還有李蔭階一家。李蔭階在農民運動中工作積極,立場堅定,被選為平南勞五區蘇維埃副主席。在籌備成立勞五區蘇維埃政府時,他帶領一家人,弟弟,兩個兒子,侄子:李亞雄、李亞堂、李亞豪參加了農民自衛軍。為了激勵家人參加革命,李蔭階在自家大門上撰寫了一副對聯:“革命尚未成功,我老夫唯有拔劍當前,把障礙物一概清除,合家才能謀幸福;民生仍無實現,汝小子亟須荷槍隨后,將反動派盡行消滅,全家乃得靚升平!闭沁@鏗鏘有力的言辭激勵著這一家人,所以在平南新隆反“圍剿”保衛戰中,李亞雄、李亞堂、李亞豪面對敵人的猛烈炮火絲毫沒有退卻,彈盡糧絕,就與敵人進行白刃戰,直至光榮犧牲。后人對其有贊詩兩首:
(一)
紅色政權耀四方,萬眾歡呼迎曙光。
勞五暴動驚天地,反動頑兇又猖狂。
鐵血男兒眾好漢,堅守參贊不投降。
苦戰三天御頑敵,三十壯士獻身亡。
(二)
李家兄弟是英豪,保衛勞五志氣高。
浴血奮戰獻青春,豐功偉績炳千秋。
1950年,容縣人民政府追認陳孟武、李亞雄、李亞堂、李亞豪為革命烈士,平南勞五暴動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上也刻了這四人的名字。
回頭轉望起明陳公祠,它就是一個革命搖籃,搖啊搖,搖出了我們容縣的英雄兒女和革命的勝利果實,紅色之光永遠照耀著后人。
原標題:一塊紅色的土地